当前位置: 首页 >>创业指南

鎂在空氣中燃燒(一枚鞭炮引爆87公斤TNT當量!井蓋裏扔鞭炮爆炸為何如此猛烈)

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05 07:23:56   发布者:一表非凡網

近日,甘肅白銀,兩家長子帶著兩個10歲左右的男孩在街上行走。孩子一邊走一邊放鞭炮,其中一男孩將燃燒的鞭炮扔進窨井,家長也不製止,結果井蓋被炸飛,兩名小孩被炸摔倒,被送往醫院搶救。

鎂在空氣中燃燒(一枚鞭炮引爆87公斤TNT當量!井蓋裏扔鞭炮爆炸為何如此猛烈)

臨近過年,玩鞭炮的小孩子也多了起來, 這幾天,已經發生了多起小孩井蓋扔鞭炮事件,很多人不清楚這件事情的危害性究竟有多大,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下。

井蓋扔鞭炮危害多大

窨井是一個現代都市最基本的標識之一,幾乎散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,我們每走幾步都可以看到一個圓圓的井蓋。窨井分為汙水井、雨水井、給水井、供電井、通訊井等。

由於長期處於密閉狀態,窨井中會產生並積累大量的沼氣,而對於排汙的管道來說,沼氣就更多了。從科學定義角度看,沼氣是各種有機物質,在隔絕空氣(還原條件),並在適宜的溫度、PH值下,經過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產生的一種可燃燒氣體。

沼氣由50%-80%甲烷(CH4)、20%-40%二氧化碳(CO2)、0%-5%氮氣(N2)、小於1%的氫氣(H2)、小於0.4%的氧氣(O2)與0.1%-3%硫化氫(H2S)等氣體組成 。,當空氣中甲烷濃度達到5%~15%時形成爆炸性混合物,在封閉空間遇到明火就有燃燒爆炸的危險。

因為空間有限,又通風不暢,可燃性氣體很容易就會積聚到爆炸極限的範圍內。這個時候整個井其實就是個大號的炸彈,蓄勢待發,隻欠火種。此時別說是扔進一根爆竹,就是有一點點靜電火花都有可能引起爆炸。

根據科普博主 @老粥科普 的科普,如果一個250立方米的汙水井,有10立方米甲烷參與了爆炸反應,將相當於87公斤TNT炸藥的當量。

一公斤TNT爆炸理論上可產生420萬焦耳的能量,按照1焦耳=0.102公斤ⷧ𑳨舧𜌤𘀥…즖䔎T放出的能量可以把一個一公斤的物體移動420公裏,或者一個100公斤的物體移動4.2公裏。

當然實際上爆炸之後能量會以其他方式轉化吸收到一部分,所以對一個物體的移動實際上遠達不到計算值,不過即使能量隻有十分之一,也相當於8.7公斤TNT炸藥,而一公斤就是相當於200個手榴彈同時爆炸。所以將一塊幾十斤重的鑄鐵井蓋拋到幾米高完全不是問題。就像前段時間四川達州一男童在井蓋扔鞭炮,直接引發多個井蓋炸起。

那麽除了扔鞭炮的小孩會受傷之外,井蓋落下來的時候還可能砸到車輛、行人、建造物,危及到他人生命。

我們可以從一起沼氣爆炸事故的監控視頻看到,因為一個女孩往井蓋的小洞裏塞了一枚鞭炮,造成整個路麵被炸開,3人重傷、1個孩子不幸夭亡,教訓極其慘痛!

還有一起事故,幾個小孩正在小區裏玩耍,其中棕色衣服男孩突然腳踩下水井蓋往下扔炮仗,瞬間井蓋被炸開,並彈飛該男孩,該男孩因衝擊力騰空翻轉了2圈,從這你就可以看出衝擊力有多強。

另外,往井蓋裏扔鞭炮就會引發爆炸。除了井蓋被炸飛,危及小孩和路人之外, 如果汙水中硫酸鹽含量較高,較高的溫度下,發酵過程中就會生成硫化物,主要的就是劇毒的硫化氫。井蓋被炸飛,那麽硫化氫外泄,硫化氫在較低的濃度下(717ppm),人隻要吸入少量,就會電擊樣死亡。

家長卻不製止

除了窨井之外,垃圾桶、廁所也是容易產生沼氣的地方,填埋垃圾場,也是會有沼氣產生的,都不能放鞭炮。

另外,爆竹爆炸的瞬間,溫度一般能達到1000℃以上,而煙花由於含有鎂鋁粉等物質,高溫可能達到1300℃,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衣物、床單、棉被、紙盒、沙發等可燃物的燃點大多在300℃以下,因此燃放煙花爆竹一定要遠離這些可燃物,選擇安全場所。

根據研究人員實驗數據顯示,6個鞭炮爆炸瞬間能夠產生最大1.2公斤的力,就像一個拳頭大的石頭瞬間砸在手指上。也就是說,燃放鞭炮時躲避不及,手很容易被炸傷。除了手,放鞭炮,最容易遭殃的是哪裏?眼睛。每年因鞭炮致傷、致盲的人不勝枚舉。

孩子正是貪玩的年齡段,辨別危險的能力較差,過年放炮時,隻想到放炮帶給自己的樂趣,但卻意識不到,稍有不慎,就可能釀成嚴重的後果。

然而我們看到很多起井蓋扔鞭炮事件,家長都在旁邊,卻不製止,甚至還鼓勵,認為自己孩子是男子漢,有膽子,這是不對的,小孩不知道其中的危險性,難道家長會不知道嗎?

燃放煙花爆竹時應該要嚴格按照產品說明,選擇符合要求的場所正確燃放,點燃時應明確點火部位,用煙或香側身點燃後立即離開,轉移至安全的位置觀看。

一般來說,井中有專門的監控係統,可以隨時監測其中可燃性氣體的濃度,社區工作人員應該時常監測化糞池沼氣集聚的情況,廢水汙物及時抽走、有害氣體及時排除。另外,除了放鞭炮之外,切勿在下水道裏丟雜物。當然,更不能亂丟煙頭、鞭炮,避免危險發生。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Tags:

推荐文章